救亡图存中的宝聚荣配资
版画记忆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,四川美术馆以“永不忘却的纪念”为题,遴选出馆藏抗战主题组画10套(含部分补充借展),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。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力作,是民族苦难与顽强抗争的见证,它们用独特的视觉语言,传递着“爱国情怀、民族气节、英雄气概、必胜信念”为核心的抗战精神,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璀璨的艺术结晶。
图1 “永不忘却的纪念——四川美术馆馆藏组画中的抗战精神”展览现场
一、战火淬炼:救亡图存中的左翼木刻
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现代以来,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牺牲最大的民族解放斗争。在民族危亡关头,一群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理想的美术家们积极投身创作,形成了独特的战时美术——左翼木刻。这些版画作品被印在当时的传单上、报纸里、墙报中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“匕首”与“投枪”,投入了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斗。
展开剩余79%图2《地雷战》组画一:碉堡被困变成监牢
李少言 黑白木刻 16cm×28.5cm 1944年宝聚荣配资
《地雷战》组画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,李少言以高超的现实主义造型力,采用冷静纪实的视角让每一幅小画自己发声。当你的指尖触到那些凹凸印痕,当呼吸与画中人的喘息同步,你便能听见民众的怒吼,闻到抗战的硝烟,感受大地的震颤,无比真实。投身革命队伍的牛文深入前线,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出《晋绥抗战风云录》木刻组画,红、黄的鲜艳色调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,再现了晋绥边区场景和故事。这批左翼木刻,刀锋所向既是揭露战争残暴的锐器,亦是唤醒民众的号角,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已浑然一体。
图3 《晋绥抗战风云录》组画二:同仇 敌忾
牛文 套色木刻 12.3cm×18.4cm 1945年
二、历史再现:新中国语境下的集体创作
新中国成立后,抗战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历史维度和美学表达。四川版画群体积极探索出了“发挥集体智慧和个人独创性”的创作模式。范朴与周琳合作的素描组画《游击健儿——抗日战争生活回忆》以飞扬灵动的炭笔线条、充满动感的构图,捕捉了游击健儿机智果敢的战斗瞬间,素描特有的质朴与现场感,让抗战生活回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。大型套色木刻《长征》组画就更具视觉冲击力了。李焕民的《红军过草地》作为组画之一,以深沉厚重的色调、凝练概括的造型,刻画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,将中华儿女主动肩负起抵御外侮的使命感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、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都渲染得撼人心魄。这批集体创作的作品是新中国民族自强语境下,对抗战历史进行的精神升华,画家们将英雄壮举融入了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,奏响了时代强音。
图4 《长征》组画四:红军过草地
李焕民 套色木刻 72cm×117cm 1961年宝聚荣配资
三、时代回望:对抗战精神的深重纪念
改革开放后,“抗战精神”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,正在为中国的文艺创作不断提供注入新的能量。1982年,中国揭露了日本文部省指定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,美化侵略的行径。出于强烈的使命感,程勉创作出《血寰——南京大屠杀木刻系列组画》,直指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生命的践踏。托尔斯泰曾说:“艺术不是技艺,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。”《血寰》正是如此,没有直接渲染暴力,而是以情感为核心,用刀劈斧斫般的线条雕刻受难者扭曲的身躯、空洞的眼神、无力却相依的群像,传递出几乎令人窒息的悲怆。这组作品是对民族伤痛的铭记,是对人类和平的永恒祈愿,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对抗战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刻回望与纪念,其价值是历史的、艺术的,更是人性的。
图5 《血寰——南京大屠杀木刻系列》组画 第二部分
“幸存的人”:婴儿无辜
程勉 黑白木刻 66cm×66cm 1984年-1985年
从战火纷飞年代中左翼木刻的刀锋呐喊,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创作的史诗重构,再到全球化背景下对抗战历史的深重纪念,一代代版画家对抗战精神不断进行着新的艺术表达和时代解读。如今,这些不同时期的版画力作,依然澎湃着跨越时空的力量。它们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证物,还是穿越烽火的信使,将伟大抗战精神镌刻于民族记忆深处,时刻提醒我们:历史的苦难必须铭记,民族的精神血脉必须赓续。
周彦君
2025年9月于成都
(原文发表于《中国文化报》2025-09-14)
周彦君
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,现供职于四川美术馆推广传播部
供稿:推广传播部
编辑:李锦山
审核:刘克萍、刘忠俊
发布:推广传播部宝聚荣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